瑜伽经对瑜伽的定义是什么,《瑜伽经》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1、瑜伽经对瑜伽的定义是什么
印du教徒实现解脱的修习方法。认为瑜伽是个人灵魂(小我)与宇宙灵魂(大我)结合化1的手段。 其根本经典为《瑜伽经》,主要有8种修持方法。 现在渐渐的发展成了1种运动。

2、《瑜伽经》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瑜伽经》(古印度)钵颠_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14sZD66fBHek4cukWsuY-1w 密码:6z5p 书名:瑜伽经 作者名:(古印度)钵颠_利 豆瓣评分:8.7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2016-8-1页数:138内容介绍:《瑜伽经》为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的最早经典。现存《瑜伽经》由于其中包含着后来加入的成分,约在公元300至500年间定型。全书分为4品,由194个简短的经句组成。第1品主要论述了“心作用”和3昧的分类等问题,认为“瑜伽是对心作用的抑制”;第2品说明了造成痛苦的原因和进入3昧的基本方法,具体论述了“8支行法”的前5支(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第3品论述了“8支行法”中的后3支(执持、静虑、等执)及神通力等问题;第4品据许多学者考证不是钵颠阇利所作,其主要内容是对神通力的5种来源(生得、药草、咒文、苦行、3昧)和解脱状态等的论述。《瑜伽经》出现后,印度自远古流传下来的瑜伽修持方法得到归纳和总结。印度后世有不少对它的注与复注,其中最重要的是毗耶娑的注释。本书即根据毗耶娑注释本译出。作者介绍:钵颠阇利,古印度哲学家,婆罗门教6派哲学中瑜伽派的创始人,瑜伽派的根本经典《瑜伽经》的最初作者。黄宝生,季羡林、金克木先生亲传弟子,社科院外文所前所长,我馆“汉译名著丛书”《薄伽梵歌》、《奥义书》译者。

3、瑜伽经的创作者是谁
作者--- 帕坦伽利 Patanjali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大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订为8支体系。帕坦伽利赋予了瑜伽所有理论和知识,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帕坦伽利开创了1个整体的瑜伽体系。所以帕坦伽利被尊为瑜伽之祖。

4、《瑜伽经》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瑜伽经》(古印度)钵颠_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14sZD66fBHek4cukWsuY-1w 密码:6z5p 书名:瑜伽经 作者名:(古印度)钵颠_利 豆瓣评分:8.7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2016-8-1页数:138内容介绍:《瑜伽经》为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的最早经典。现存《瑜伽经》由于其中包含着后来加入的成分,约在公元300至500年间定型。全书分为4品,由194个简短的经句组成。第1品主要论述了“心作用”和3昧的分类等问题,认为“瑜伽是对心作用的抑制”;第2品说明了造成痛苦的原因和进入3昧的基本方法,具体论述了“8支行法”的前5支(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第3品论述了“8支行法”中的后3支(执持、静虑、等执)及神通力等问题;第4品据许多学者考证不是钵颠阇利所作,其主要内容是对神通力的5种来源(生得、药草、咒文、苦行、3昧)和解脱状态等的论述。《瑜伽经》出现后,印度自远古流传下来的瑜伽修持方法得到归纳和总结。印度后世有不少对它的注与复注,其中最重要的是毗耶娑的注释。本书即根据毗耶娑注释本译出。作者介绍:钵颠阇利,古印度哲学家,婆罗门教6派哲学中瑜伽派的创始人,瑜伽派的根本经典《瑜伽经》的最初作者。黄宝生,季羡林、金克木先生亲传弟子,社科院外文所前所长,我馆“汉译名著丛书”《薄伽梵歌》、《奥义书》译者。

5、帕坦伽利瑜伽经语录
《瑜伽经》是印度瑜伽术的根本经典,也是修炼瑜伽的理论根据。关于这部经典的作者,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公元前2世纪印度著名的语法学家帕坦伽利。全经内容分为4章,全面阐释了修炼瑜伽者如何进入冥想,达到梵我合
1、自在解脱等方法。 在《瑜伽经》整理成书之前,印度瑜伽士已经有数千年的练习瑜伽的经验,这些经验1代代人口耳相传,由帕坦伽利整理成文。在这里,从中选出9句比较经典的话。(并不是说其他的话不重要,《瑜伽经》虽然全文并不长,但每句话都饱含着瑜伽士对人生的感悟,具有真正的智慧。) 1.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 这句话给出了瑜伽的定义。瑜伽十分强调控制心意,在瑜伽练习中,散乱的精神渐渐集中起来,意识由外在转向内在,练习者因此经历了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进而改变自己的生命旅程。征服自己比征服世界更难,瑜伽认为,能够控制心意的人是真正的强者。这也正是瑜伽与其他锻炼方式的不同,不练习控制心意就不是练习瑜伽。 2.坚持不懈便是锻炼 在流传数千年的经典中有这样1句话,可以表明人类是多么容易半途而废。正如卖油翁对长于射箭的将军所说:“无他,但手熟耳”,我们所掌握的1切技能,必须经过常年的练习,才能达到卓越的境界。如果做不到坚持不懈,也就不能享受收获的喜悦。 3.由温和到强烈的锻炼,效果最好 这句话是专门强调循序渐进的。1开始接触瑜伽,建议练习的时间不要太长,1般1个星期练习两到3次,每次1个小时就可以了。等到身体逐渐适应了,可以增加到每天1次,1次1小时。如果只是保持身体的健康,那么这个强度就足够了。瑜伽专业人士需要更长时间的练习。 4.心境的平静来自友谊、仁爱、喜乐和平等心 瑜伽要求练习者的心灵保持平静和纯洁,对他人要满怀善意,对外在事物不要有分辨心,而要有平等心。平等地对待那些快乐的和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富有的和贫穷的,这样才能意识纯洁。
5、满足产生最大的快乐 中国人也说“知足常乐”,其观点来源于老庄,看来印度人对人生的体悟与中国人有相通之处。有学者认为,基本上中印两国各自独立地产生了自己的文化,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才有了较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6.姿式必须稳固舒适 1开始练习,有些姿式强度比较大,或者坚持的时间太长,或者有些人身体比较虚弱,身体会产生剧烈的颤抖,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立即停下来休息,分析是什么原因。感觉姿式稳固舒适,那么就可以多坚持1段时间,不要为了坚持而坚持。1个体位练习多长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控制。 7.控制吸气和呼气便是调息 瑜伽非常重视呼吸,要求呼吸又细又长。这也是瑜伽和其它锻炼方式的重要不同。控制呼吸最显著的作用是强健了呼吸系统,强健的呼吸系统摄入更多的氧气,使神经系统和身体其它器官都更加活跃。并且呼吸又细又长会带动横隔膜的上下运动,从而按摩了腹部内脏,促进消化系统更好地分泌消化液,促进排泄系统更好地处理身体的废物。 8.凝神是将意识放在1物上 这样做是为了集中精神。可以将意识放在呼吸上,也可以放在自己的身体上。此外还可以将意识放在眼前点燃的线香或蜡烛上,集中精神可以使精神变得稳定、平静和祥和。1开始练习的时候感到烦燥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的精神已经习惯了游移不定,东想西想,让它固定在1物上是困难的,所谓习惯成自然,多练习就慢慢能够做到了。 9.这个身体变得美丽、有力及强壮 这是练习瑜伽的必然结果。正确的、有规律的、坚持不懈的练习,不仅使身体发生变化,而且使心灵变得纯净、满足,因此说瑜伽是对身体和心灵的最佳的锻炼方式之1。 瑜伽人必读书籍推荐>>> 最后,由于《瑜伽经》的完整性,这样单独拿出1些话来解释必然是断章取义,希望有兴趣的读者去阅读原文,以便领悟更多。

6、《瑜伽经》是1本怎样的书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印度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真正成形。帕坦伽利是1个对瑜伽有巨大意义的圣人。他撰写了《瑜伽经》,赋予了瑜伽所有理论和知识,在这部著作里,他阐述了瑜伽的定义、 瑜伽的内容 、瑜伽给身体内部带来的变化等等。在帕坦伽利之前,瑜伽已经有了很长的实践期,但是没有任何人给瑜伽1个系统的解释,帕坦伽利创造了1个整体的瑜伽体系。帕坦伽利指出,瑜伽不是1种理论,不是存在与理论之上的,它更多的是1个实践,如果要成为1位真正的瑜伽人,不是理论瑜伽,而是实践瑜伽,这样才能真正成为1个瑜伽人。帕坦伽利对瑜伽目的明确到:瑜伽教授你如何控制你的大脑(CHITTA)。 所以帕坦伽利被尊为瑜伽之祖。 从宗教上说,《瑜伽经》是属于婆罗门教哲学,这和佛教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 婆罗门教认为:万物有1个最高的本体----梵。(强调灵魂的属性) 佛教认为:事物是没有本体的,只有实相。(强调灵魂的特性) 《瑜伽经》所述内容和佛教禅定的方式是基本相1致,正如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吕萨先生所说: “瑜伽是灵魂的科学,是修行的科学,是所有宗教的基础,所有宗教修行的最根本道理与方法在《瑜伽经》里都说尽了。瑜伽好比是面粉,而世上各种宗教好比包子、馒头、面包、蛋糕等等 。” 婆罗门教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文明的时期,婆罗门教认为万物有最高实体 ----梵,修行者的至高境界是要“梵我合1”。 这个中国道教的“天人合1”思想相1致。 伟大的瑜伽圣者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经》是瑜伽学派的根本经典。经文记载了古印度的大师们关于神圣、人、自性、物质观、身体、精神、梵文语音几乎所有范围的深邃的论述。《瑜伽经》指引瑜伽者完成性灵的旅程,书中充满对身心世界的探索,告诉人们最为根本的道德,书中的所有智慧并不能被后人完全解释,历代大师不断的撰写关于《瑜伽经》的书籍。瑜伽经的思想在瑜伽者的生活中处处的体现。 《瑜伽经》大约成书为公元前3百年,而历史文物表明瑜伽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就有相关的修炼了。帕坦伽利的伟大在于他不加偏见地系统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派,又结合古典数论的哲学体系,从而使瑜伽为印度正派哲学所承认,瑜伽也因此影响了印度的各种哲学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 瑜伽经由梵文写成,在翻译上非常困难。现存的英译本有数十种之多,但译法各有不同,有时分句也不1样。这篇译文只是根据手头上有的4个英译本互相参照译成,只宜作粗略的参考,不能算作确定的版本。